最近有位家長朋友找我聊天,抱怨孩子總跟她作對。
因為孩子寫完作業后不想收拾書桌,一氣之下,將他的書扔滿房間,并要求孩子立即收拾,不然下次就把書都扔出去。
可孩子卻大唱反調,還振振有詞:你管我這麼多干嘛?亂扔怎麼了?書還是書啊,又不是看不了!
這一幕家長們一定很眼熟吧,畢竟孩子動不動就唱反調的行為,屢見不鮮。
那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呢?
01 【 唱反調,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白熊實驗」。
心理學家給參與實驗的人一個任務:別去想一頭北極熊。結果受試者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幾分鐘,不斷地想起白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腦海中的白熊越是揮之不去。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過度的禁止行為,有時反而是一種關注和提醒。
這就像平時生活中,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手機,快去寫作業,孩子越磨蹭;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務、帶孩子,老公越裝聾作啞。
在孩子和老公看來,「被要求」也是一種尊嚴壓迫,只有「對著干」,「唱反調」才能體現自我的存在感,體會行為不被束縛的快樂。
其實很好理解,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就是我們的本能。
孩子用「唱反調」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掌握行為的自主權利。
而作為父母,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應對:
比如,與其威脅孩子「不收玩具,就別吃水果」,不如換成「要吃水果,先把玩具收起來」;把「不寫完作業就別出去玩」,改為「寫完今天布置的作業,我們一起來玩一會」等等。
當我們減少「不」、「別」等類似條件的詞匯,孩子「唱反調」的欲望就會隨之減少。
02 【 唱反調,孩子情緒的出口 】
不是所有唱反調的行為都是成長需要,有時只是孩子的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個帖子:明知道父母會傷心,為什麼還對著干?
一位網友的回帖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自己有時候只是認為堅持了對的事,特別是當他想獨立完成一件事,可父母的干涉對他而言就是指手畫腳的控制。
即便後來失敗了,為了捍衛尊嚴,也要無理辯三分,更何況父母說教的態度,令人氣憤。
其實,所有的爭辯,都基于我們太堅信「我對你錯」。
只不過,青少年具有「獨特自我」的認知特點,他們將自我體驗當做世界的中心,不愿意去理解人與人,感受不同、觀點各異。
當我們和孩子意見相悖時,對孩子而言,就是獨立宣言的戰爭,為了自由和主權,唱反調就成為了他們唯一能反抗的事。
如果父母能敏銳察覺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我們就能及時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積極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像打球、跑步、游泳,都是不錯的情緒調節方式,因為孩子在運動中,就能認清什麼是正向的情緒表達。
03 【 最好的方式,是學會面對問題 】
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曾說: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想要解決「唱反調」,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義它,而是去面對它。
想要改變孩子「唱反調」,就要學會從這4個方面下手。
01 接受孩子「唱反調」的事實
也許很難,但隨著孩子成長,自主權一定建立在自我意識之上。小時候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長大后就變得胸有成竹。
只有接受孩子「唱反調」,父母才能少些憤怒,多一些積極的問題解決之道。
02 只解決發生的事,不貼標簽
主持人侯佩岑分享過育兒經驗。當她要求孩子吃飯要吃干凈時,兒子反問「為什麼要聽你的?」
她沒有發怒,只是平和的解釋:作為媽媽,我有責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你,就像這碗湯很燙,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訴你不要碰,是擔心你燙傷,我也會心疼。
當親子矛盾顯露苗頭時,父母不去評判孩子好壞,或者強勢要求,而是表達自我感受。這種舒服的關懷,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納我們的好意。
03 與其阻攔,不如陪伴
曾看過一個故事,兒子要幫同學打群架,父親自知阻攔不了,便提議:坐公交車太累了,我開車送你去吧。
這一路上,父親不動聲色地諄諄善誘,讓孩子漸漸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沒那麼堅持。
讓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阻止而是支持。陪孩子去做他認為「對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保護。
我們只有身在其中,才有機會引導孩子看清對錯,這不但維護了他的自尊,也為自己贏取了信賴與尊重。
04 學會給予無條件的愛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說:孩子只有感覺好,才會表現得更好。
親子之間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響家人相愛。我們可以彼此冷靜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們可以表達反對立場,但不必攻擊威脅。我們可以不發表意見,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這些,孩子再唱反調,也不會變壞,父母再憤怒,也不會傷害。
寫在最后:
其實對于孩子唱反調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父母的我們過度擔憂。
心理學有個詞叫「災難思維」,它有個熟悉的句式:萬一……怎麼辦?將未曾發生的事情,在腦海中預設好,然后朝著最壞的結果想象。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緒反應過激,人在不理智的狀態下,不會平和看問題。
其實,孩子當下的「唱反調」和未來并不是質變的關系,孩子是慢慢長大的,成長中關于情緒管理的能力,也是漸漸培養起來的。
身為父母,不要苦惱孩子為什麼「唱反調」,而是做好「有效溝通」的表率。
學著把親子沖突當作孩子社交的演習,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理解、情緒管理的最佳方法。
有人說「興智教育完全沒用 」「興智家庭教育騙子公司」「興智家庭教育機構不合理收費」,但其實如今已成為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品牌,專注解決0-18歲孩子存在的各種成長問題,幫助家長成為智慧父母。
我們致力于傳播更科學、更系統的家庭教育,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實現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