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與人交流?當心產生社交屏障!當孩子出現這些災難化想法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挽救
2023/04/20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他接到的一封求助信,來信者是名高中女生,說自己從小就怕與人接觸。

一接觸外人,她開始變得緊張局促,甚至話還沒說,就開始臉紅,恨不得立馬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起來。

更令她無助的是,爸媽還時常批評她不夠開朗,像個榆木疙瘩。無奈之下,女孩只能盡量把自己關在家里,尋求一點安全感。

針對女孩的經歷,咨詢師安慰她說:

「別難過,并不是只有你害怕出門。在我國有46%的學生,表現出社交上的恐慌。只要進行合理的干預,大部分人的社恐都會緩解。」

家長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家族聚會上,是不是總有孩子躲躲閃閃,小一點的拽著媽媽,大一點的找借口回房間?大家一起聊天,有的孩子侃侃而談,有的孩子只是默默聽著?學校組織活動,也總有孩子無論怎麼鼓勵,就是不敢參加?

孩子究竟為什麼會社恐?孩子社恐,我們要怎麼辦?

孩子內向害羞膽子小?其實他是社恐

有一檔節目,叫《僅三天可見》,當你點開節目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當代社恐真秀:

雖說是訪談類節目,但完全不是想象里不慌不忙的樣子,主持人姜思達每句話都小心翼翼,偶爾透露出的局促,真實得戳人。

有一期,姜思達去參加聚會,現場大多都是陌生人, 為了合群,他主動打開話閘子,發現完全融入不進去之后,又選擇了沉默。

從有所期待,到試圖融入,再到尷尬沉默,最后有點失落。

說到這里,可能有家長會問:這不就是內向嗎?

臨床心理科醫師李勇一針見血地指出:

社恐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內向是一種性格特征。前者是焦慮、恐慌,后者只是不喜歡熱鬧。

比如說:

學校正在舉辦某項課外活動,學生A很想參與,但他害怕自己出丑,擔心被人指責,于是只能站在邊上觀看;

學生B本來就不喜歡這種活動,他更喜歡安靜地看看書,聽聽音樂,于是也站在邊上觀看。

看上去,A和B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內在感覺卻有著天壤之別。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把「社恐娃」,歸類為內向小孩。 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孩子的社恐,幫他分析成因,并尋找化解之道。

孩子社恐,多半跟父母有關系

有的孩子童年遭受過某種創傷會引發他的社交恐懼癥,比如:被欺凌或被老師不公平的對待等。

另外, 父母的養育方式和家庭環境也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抱有高要求和高期待,當孩子無法實現時,父母可能會比較嚴厲地訓斥、指責、羞辱、打罵孩子。

孩子為了避免遭受這樣的痛苦,就會采取回避的措施去面對未能達成父母心愿的痛苦。

他們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逐漸形成了: 我是不被愛的,或者我只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才被愛,他人是嚴厲的、不友好的,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我的未來是渺茫的信念。

在每一次與父母的互動中,如果父母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去管教孩子,那麼孩子的信念就會逐漸強化并成為自己的核心信念,孩子會堅信這個信念是無比正確的。

所以,當他們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會自動地啟動這樣的模式與他人互動,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他人、自己和這個世界,這就逐漸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很難走出來。

緩解孩子社恐,這幾個方法最有效

1 不要強迫孩子回應

家里來了親戚,父母會催著「快喊人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

看到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或不和小伙伴玩,不要強制孩子作出回應;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多說話、在公共場合表演、甚至貼上「膽小鬼」的標簽,這些都會適得其反。

你越是強迫孩子去做,他越是退縮。反而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他面對這件事會更加害怕。

其次, 作為孩子最信賴的人,我們應該要充分理解孩子,在共情的基礎上給出你的建議。

2 調整認知,改變孩子的觀念

很多社交恐懼癥的孩子的頭腦中會出現很多災難化的想法,

比如:

如果他們看到我做的不好我就完了!

如果他們看到我吃東西一定會嘲笑我,太尷尬了!

如果我問老師問題我就太丟人了!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

如果我當眾發言,回答錯了,別人一定會嘲笑我的!

當孩子出現這些災難化想法的時候,不妨一起和孩子討論一下:

別人是否也有做的不好的時候?他們是如何做的?

你覺得老師會批評你,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呢?

如果你的好朋友沒有回答上來問題,你會怎麼看待他?怎麼對他說?

你覺得所有的人都會嘲笑你嗎?是否有沒有嘲笑你的人?你覺得他們怎麼看待你?

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恢復理智的思考并且看到更多的可能,讓孩子不再陷入自己的災難化思維并不斷地反芻自己的想法就是事實。

寫在最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由于人類天生的不安全感作祟,從出生開始,就會拼盡全力融入集體。

孩子社恐,短期看只是逃避人群,并不影響學習和生活。但你發現沒,社恐的孩子總是缺少快樂與拼勁。

他們仿佛被捆住了手腳,無法自由地奔跑。更何況,從長期看,社恐會阻礙他們成年后的發展。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知道成長是件辛苦的事。但生活不也充滿了樂趣,未來也會有無數驚喜。

鼓勵孩子走出去,去結交朋友,去表達自我。

唯有如此,孩子們才能有豐富的體驗,像春天里的樹苗,拔節生長。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