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來咨詢教育問題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總會不自覺地抱怨孩子的各種問題,甚至還想著要不要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判定孩子的問題是不是因為心理出了毛病。
但我想說,與其想破腦袋去改變,還不如花點時間去探索問題背后的原因。
因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問題,基本都源于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性格還有教育的方式。
比如:勤勞的父母會經常說勤能補拙,勤勞是多好的美德,而在乎社交的父母,會告訴正在讀書的孩子,一定不要只知道讀書,還要多鍛煉交際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熏陶,會接收父母的這種脾性秉性,在心理上趨同,在行為上模仿。
可以說,孩子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帶有父母的印記,因此孩子的問題,大部分的根源都在于我們自己。
特別是父母的一些心理情結,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深。
01父母的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自卑情結,而這個自卑情結怎麼對待,怎麼處理,使人與人有了不同。
而這些不同往往體現在對待自己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上。
在我的家鄉,有個很喜歡找人聊天的大叔,而且會經常談論誰的孩子高,誰的孩子今后長不高。
他自己個頭很矮,你肯定弄不懂他為什麼還這麼熱衷地談論這個話題。
原因是他的兒子比他高,而且比很多同齡人都要高大,我猜可能是讓他在心理上得到了彌補。
因此總急于跟其他人分享這個信息,目的就是讓其他人看看,我的兒子是高個兒,你不要瞧不起我。
可是誰沒事跟你比個頭?只有內心在乎的,才會去不停地比比比。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父母如果自己無法超越自卑,就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父母因為身高問題,經常有意無意地對孩子說個頭矮有多不好。
這樣做,沒有任何的意義, 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有可能轉化成自卑心理。
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克服自己內心的一些焦慮和自卑情結。
因為真的會傳遞出來,影響到孩子。
02父母的悲觀心理
一個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悲觀的父母,孩子也一定學會了悲觀。
如果孩子騎腳踏車摔倒了,變得垂頭喪氣或者抱怨車子不好騎。
你走過去會怎麼跟他說話?
是跟他說:「你怎麼這麼不小心,騎了這麼久還摔倒啊!」
還是跟他說:「沒事,我小時候騎車經常摔,好幾次摔溝里了,但我也沒放棄,越騎越好。」
我給孩子的回答,就是第二種。
每當孩子遇到挫折不想繼續,或是受到了打擊,我總是會帶著「這結果我覺得也是不錯的,你看我們得到了什麼?」這種思維來跟他們說話。
比如我和小寶下樓玩,沒多久就下雨了,他有時會說:「媽媽,我們真倒霉,下雨了。」
這時我不會抱怨天氣,而是找點能讓人開心的事,會跟他說:「其實我們坐在這亭子里感受下下雨天是什麼樣子,我覺得也很好啊!」
每次面對我的樂觀,孩子也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趣味,從逆境中找到樂趣。
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悲觀地看待這個世界。
只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他們對很多東西的興趣都會降低。
03接納孩子的一起,就是最好的愛
比如我們發現孩子是比較隨性的,不喜歡整理東西,總是把自己收拾好的屋子弄亂。
這時候要怎麼辦?是狠狠地批評孩子一通嗎?
不是的,不要去指責孩子「就知道破壞」「一點兒不體恤父母的辛苦」……
要知道,孩子也許是在探索,或是在玩游戲。
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盲目地去判斷,而是應該多多觀察孩子。
發現孩子的性格特征,掌握得越多,教養的時候越輕松。
一定要記得,我們對待孩子不是去改變,而是去發現。
有時,我們也要問問自己,能不能接納孩子的平庸?
比如孩子學習了圍棋,去參加晉級賽。原本信心滿滿的你,賽后發現孩子也只是普普通通,而不是天賦異稟,你的內心能保持平和嗎?
也許你會安慰自己說沒關系,圍棋只是興趣班,如果這樣想,說明你還是沒有接納。
接納孩子的普通,才能真正地接納孩子的全部。
大多數孩子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圍棋如此,其他的也是如此。
一場比賽,只有一個冠軍,我們不能說沒得冠軍的人就是失敗者,就是不行,根本不配參加比賽。
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只要孩子能保持興趣,就能從中獲得自己的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我們的人生就是由無數普普通通的事,普普通通的日子組成的。
希望做了父母的你我,也能接納自己的缺點和普通,不要自卑、不要悲觀、也不要憤怒。
因為你的自卑、悲觀和憤怒,都會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痕跡。
給孩子提供一種平和、滿足、安靜的生活吧,這樣我們幸福,孩子也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