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媽媽:國小階段,請深度介入孩子的學習!過來人表示非常贊同
2023/04/27

一位清華碩士媽媽,生娃后轉入教育行業,孩子現在上四年級,馬上五年級。

孩子開始上國小的時候,她很佛系,更傾向于快樂教育。但後來看到周圍孩子的變化,又加上讀了大量教育書籍,才發現佛系危害很大。開始介入孩子學習,孩子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她特別呼吁: 國小階段,請「深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否則追悔莫及。

作為過來人,非常贊同清華媽媽的觀點。也看到很多家長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紛紛表示國小階段,「管」比「不管」要好。

為什麼要「深度介入」孩子的學習呢?

清華媽媽認為,孩子的學習總能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開發的。開發出的正能量把孩子的學習代人正向循環,正向循環又促使再開發,孩子將呈現幾何級數的成長,沒有適時開發的孩子就被遠遠甩在后面。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在使用中成長。

不是國小階段用的多了,到以后就沒有發揮空間。那些後來失去學習興趣的,不是因為大腦開發得多,而是簡單機械的重復太多,總是被嘮叨和催促,對學習心生反感。

大寶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感覺特別難,聽不懂、學不會,情緒低落,總是想著逃避學習,對學校都沒了好感。

我發現大寶的困難后,找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看動畫片、讀繪本的方法,陪他一起學英語。大寶能聽懂,興趣大大提升,英語成績突飛猛進,成為班里唯二聽力好的孩子,自信心爆棚,直到高中都保持非常好的優勢。

他的英語并沒有因為在國小的時候學的多而失去后勁,反而越學越有勁頭,成滾雪球時成長。因為英語好,也讓他用英語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其他科目,不需要額外刷題,也能輕松取得好成績。真是磨刀不誤開柴功啊!現在想來,幸虧及時發現、及時深度介入,及時止損。

清華媽媽提到,孩子天生就有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熱情,但他們并不懂方法,需要大人的指導。學校教育不能兼顧每一個孩子,需要從家庭教育中獲得。

確實如此,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基礎、不同的個性、遇到不同的困難,學校教育有普遍性,無法做到個性化教學,幾個老師面對40個左右的孩子,也沒有精力全部顧及。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孩子在最初遇到小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困難就會越來越大,再加上可能落后一大截,孩子的自信心也會遭受打擊、越學越吃力。

二寶剛開始學寫字,也是產生了強烈的畏難情緒,每天哭著去上學,老師都感到為難。老師坦誠跟我說,確實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孩子。我直接讓老師放寬心,「您不用糾正他,只要他能寫就行,我在家里教他。」

我給二寶準備了握筆器、練字字帖、控筆練習資料等等,每天讓二寶寫一兩行字,不到一周,二寶就寫得很有成就感,天天被老師表揚,不僅不拍寫字了,而且寫字熱情很高漲。

雖然說孩子有一定的總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需要不斷試錯,花費非常多的時間。既然已經有前輩們研究出來的好方法,為什麼不能直接讓孩子使用呢?難道學1+1=2,還要再從頭到尾推導一遍嗎?

牛頓說過: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孩子在學知識的階段,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扶上馬送一程,可以讓孩子節省很多時間做更重的事情。

大寶背誦課文的時候,反復很多遍也記不住。和他溝通后發現,他根本不理解課文,也沒有什麼記憶技巧,只是死記硬背,所以背誦困難。

我就給他讀課文,讓他通過聽我的語氣、停頓、感情理解課文。然后再讓他自己讀幾遍,深入體會和理解。最后,在理解基礎上,分段落背誦,或者畫圖背誦,背課文就變得很簡單。

孩子一旦掌握這個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我們也不必每篇文章都給他幫助。

家長怎麼介入孩子的學習呢?

清華媽媽提供了3個方法,分別是 習慣和方法、陪伴、共同面對問題,非常正確!

一提到介入孩子學習,很多朋友可能感覺頭大,難道要失去自己的自由換取孩子的學業?是不是要跟孩子一起學?要花很多時間陪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要給孩子找很多習題監督孩子做?不能放過孩子的任何一個學習環節?甚至替孩子寫作業、查資料?

其實,不要那麼惴惴不安,不需要做得過于細致,只需要把握幾個重點,把孩子引進門里去,更多讓孩子自己體驗就好了。孩子養成固定習慣、掌握必要方法以后,到國中就可以放心放手,靜待花開。

把四個孩子都送入名校的佐藤亮子說,對于學習,家長為孩子做好該做的事,之后就不要急躁強求結果了。

陪伴孩子學習,不是什麼事都不做,專門盯著孩子學。也不是在一旁刷手機,監督孩子。 而是和孩子共同努力,孩子看書、寫作業,我們在一旁看書、做工作、或者其他安靜的事情。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樣子,獲得一種能量,心里更踏實。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陪孩子,要跟孩子說自己準備要做的事情,讓孩子知道父母同樣在努力。

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包括每天做好計劃按計劃學習,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不磨蹭不拖拉,做事專心致志,做好課堂筆記,堅持閱讀,書寫認真等等。

教會孩子一些學習方法,比如寫作業按照預習-寫-復習的步驟,費曼學習法、番茄學習法、337晨讀法、思維導圖法等等。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指責、批評、嘲諷、挖苦、數落、嚇唬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發現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共度難關。

就像我在上面提到的,當孩子學英語、寫字、背誦遇到困難時,我沒有說孩子「笨」,而是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孩子很開心地學到了方法、戰勝了困難。

寫在最后:清華媽媽:國小階段,請深度介入孩子的學習,作為過來人,表示非常贊同!大方向沒有問題,但是具體到要做哪些工作,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以及自己對孩子的預期,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