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麼?
我們是否無意識地對婚姻賦予了太過神圣的意義、太過沉重的期待?
什麼才是締結或結束一段婚姻的考量標準?
平時向尹建莉老師咨詢婚姻關系的人很多,下面分享給大家的,是尹老師在2020年初寫下的「集中答疑」——《婚姻的本質》,希望為讀者朋友帶來啟發,使身處婚姻內外的我們都更趨近于幸福。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從頭梳理一下也許會看得更明白。
婚姻的雛形來自于女人對男人的穩定利用。母系氏族社會中,男人是幫助女人撫養下一代的工具,為了這個工具得心應手,不跑去幫別的女人的忙,聰明的女人們會努力和一個或幾個男人建立穩定的關系,把他們留住。
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物質較為充足,整個人類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男人也有了對自己后代的辨認需求,而女人對男人的工具性需求并未減少,雙方一拍即合,于是產生了「婚姻」這種東西。
再往后,隨著整個人類從自然中的抽離,男人在外面的工作從土地慢慢分散向操作機器、城市商業等,一步步上升、擴展,逐漸成為社會主導,而女人在家里做家務、看管孩子的工作內容卻千百年來變化不大,最大的變化是對男人的依賴越來越強,地位因此越來越低。婚姻成為生活的必須,男性的婚姻紅利時代出現,三妻四妾不嫌多,左擁右抱得心里坦蕩蕩,女性也不敢說什麼。
工業革命后期,電器時代開始,女性逐漸走上社會,開始擺脫對男人的依賴。特別是信息時代以來,女性和男性從事的工作差距越來越小,收入的穩定讓她們有力量單獨撫養孩子,男性在婚姻中的工具性削弱,霸主地位開始瓦解,男女越來越平等。
同時基因技術也讓血統辨認變得容易,女性的自主意識隨著整體文化水平提高在復蘇,人們開始意識到婚姻不只是綁花的緞帶,更是捆在人性上鐵鏈,女性在其中被鎖得更緊。一些勇敢的人開始掙脫,盡管疼痛也要追求解脫,失婚率開始大幅上升。
時至今日,除了越來越高的失婚率,不婚人群也越來越大,婚姻之外的人活得并不比婚姻之內的人差,甚至更自在,感情生活也毫不遜色。
千百年來,人類的情感、情緒是相似的,基本不變,但婚姻隨著社會生活內容的變化一直在變。
梳理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婚姻從有儀式和登記開始,一直是純粹的社會產物,其功能是建立穩定的搭檔關系,以便生命和財富可控地延續。本質上說,婚姻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婚姻從沒有承攬過要兩個人在心理上相契合,在靈魂上相陪伴的重任。只是因為這些可以給結婚雙方帶來更好的體驗,讓婚姻更穩定,于是人們在締結婚姻時,又滿懷期望地往里面添加了些心理、感情和精神方面的條件,形成一套對婚姻的高期待和不切實際的要求。
正是這些添加,扭曲了人們對婚姻的認識,改變了婚姻的本來面目,產生了一場宏大的集體無意識。
把婚姻和愛情綁到一起,這是人性的必然,卻是婚姻悲劇的開始。
現代人毫不懷疑地把感情、精神、道德等這些形而上的東西同形而下的婚姻混為一談,什麼料都往一口鍋里亂扔,卻想端出一道清香可口的菜。混亂邏輯產生了強盜邏輯、漿糊邏輯,于是糾葛出現了。
我原本稀罕你的房子,但我自認為是因為愛情才結婚;住進你的房子后還要求你絕對忠誠,不可以和異性曖昧;你忠誠的同時,還不能有吃喝嫖賭的壞毛病;你沒有吃喝嫖賭的壞毛病,還要有品味;你有很好的品味,對我不夠柔情蜜意也不行……而我,也不能再有自己的自由,要不要生孩子,可不可以去逛夜店,甚至可不可以吸煙,都要經由你同意,看你的眼色……
結婚本來是為了幸福,可是,在很多人那里,結婚證卻成了人權出讓書。和一個人結婚,既出讓了自己所有的權利,又占有了對方所有權利;既是簽了賣身契的下人,又成了全面霸凌對方的主子。
婚姻中的雙方既是牢籠中的囚徒,又是揮舞寶劍任性砍伐的獄卒,走不出去,停不下來,互相絞殺,彼此傷害。
人們總是控訴說配偶結婚后就變了,這話真是說對了。那麼,自己變了嗎?你還是原來的你嗎?在婚姻中,你給出了什麼,握住了什麼?
人們說婚姻捆綁了人類,我看是人類捆綁了婚姻。先用家庭、學歷、職業、身高等各種條件來限定婚姻,又要給婚姻加上道德、愛情、未來等各種期許,婚姻既要提供物質、精神的安全感,還要給出面子,甚至要給出父愛或母愛的療愈。
賦予的東西越多,婚姻的真相就越難辨認。而婚姻不能承受之重,最后都會變成反彈的石頭,砸到夫妻雙方身上。
婚姻其實非常簡單,兩個人愿意一起「刨生活」,就去結婚。它很像開公司,幾個人志同道合,就成立個公司一起賺錢。公司開得好,不但賺了錢,哥幾個還成了一輩子的至交,這是最理想的。
如果運氣沒那麼好,合作賺錢還行,但總是談不到一起,那光賺錢少交心;如果錢也賺不到,還互相看著不順眼,就中止合作。
這是個非常正常的思路和現象,但到了婚姻這里,人們的思維變得詭異了。根源還是人們在婚姻上附加了太多的東西。
人們美化婚姻,說婚姻是神圣的。其實婚姻不神圣,愛才神圣,婚姻只是因為有愛而神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