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從戰場走到談判桌,你只需這麼做!與家長們共勉~
2023/04/18

一天晚上,咨詢師鄒璐收到一位媽媽的微信求助。

「孩子今天又把書包忘在外面了,我說了他幾句,沒想到,孩子竟拿起水果刀,往自己胸口扎,嚇得我什麼也不敢說了。」

鄒璐聽后,馬上幫這位媽媽分析,明白問題出在了溝通上。

一直以來,她不停地叨嘮,一遍遍囑咐,孩子卻是左耳朵聽了右耳朵冒,從不把她的話當回事。

這位媽媽著急地問:「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把話聽進去?」

不僅是她,我們做家長的,都有類似困惑:

「我要怎麼催,孩子才能不磨蹭?」

「我要怎麼說,孩子才不會亂發脾氣?」

我們苦口婆心地勸,孩子是一句也聽不進去,還經常表現出對抗。

作為教育專家,鄒璐發現:

「父母們的教育問題,大都始于親子對話,如果育兒有捷徑,那一定是有效溝通。」

別小瞧「說話」這件事,把話說好,是激發孩子內驅力,為成長賦能的秘訣。

若想和孩子從戰場走到談判桌,父母們需要掌握以下這6大溝通技巧。

清零刻板印象,不說絕對的話

我們都聽過「刻舟求劍」的故事。

知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不可故步自封,拘泥成法。

可一到孩子這里,我們卻時常成了那個「刻舟求劍」的愚人。

先入為主地給孩子貼上標簽,然后死守教條,用刻板印象固化孩子的成長。

你是否也給孩子下過這樣的定義:

害羞、膽小、懶惰、自卑、粗心;

不聽話、不懂事、不愛干凈、不愛學習……

見孩子成績下滑,就認定他偷了懶;見孩子調皮搗蛋,就斷定他不好管;

女兒想穿裙子,你說她天性上就愛張揚;兒子逃了次課,你說他骨子里就叛逆。

孩子不是批量產出的玩偶,會一直保持著固定的出廠設置。

他是個活生生的人,會不斷變化,不斷成長。

我們要做的,不是「先定義,后理解」,而是「先理解,后定義。」

電影《瘋狂動物城》里,互為天敵的兔子和狐貍結成了好友,柔弱的綿羊是幕后黑手,笨拙的大象是瑜伽達人……

導演里奇·摩爾借這個反轉的故事,就想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多面性。

不要讓刻板印象限制了你的判斷,固化了孩子的發展。

從局限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見和接納自己的小孩。

對孩子不說「絕對」的話,親子溝通這件事,才得以實現。

化危為機,轉變溝通思路

美國作家喬納森·海德特曾說:

「在生活中,成長的關鍵,并不是樂觀本身,而是從可怕的經歷中吸取意義。」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遇到阻礙。

但無論是外界的坎坷,還是內部的沖突,都是我們和孩子的成長契機。

而化危為機的關鍵,就是父母轉換思路,用積極語言代替負面評價。

關于這點,有個小竅門,叫「啊哈」轉折。

一旦遇到麻煩,父母心里默念一句「啊哈」,然后從語言上扭轉局面。

成績沒考好,「啊哈」,我們終于有機會看見自己的問題了;

競技場上被淘汰,「啊哈」,我們可以做個旁觀者,看看別人怎麼做;

不小心搞砸了事情,「啊哈」,我們一起來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吧。

把這兩個字當成轉折開關,及時止住批評抱怨,轉而去鼓勵、去探索、去解決問題。

只有父母正向思考,開啟積極對話,才能將危機轉化為契機。

評價引發危機,觀察才是正解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我說的話,孩子從來不聽?

有個回答一針見血:因為你的話不是事實,孩子為什麼要去聽「假話」?

不少父母疑惑了,我說話從來都是客觀公道,實事求是。

事實,果真如此嗎?

見兒子臥室亂糟糟,你說:這孩子真懶惰,自理能力太差了。

發現孩子不合群,你說:這孩子太內向,太靦腆。

孩子不想上興趣班,你又說:你這孩子,怎麼一點愛好沒有呢?

發現了嗎?

我們說的并非眼前的情況,而是主觀評價。

而你的評價,又不是孩子真實的樣子,他們聽完后,當然會反感抵觸。

有句話說得好,評價引發危機,觀察才是正解。

想和孩子順利對話,我們需要分「觀察—感受—引導-建議」四步走。

比如,孩子的小臥室亂到不行,你推門進去,說的第一句話,應該是:

「呀,書本在臟衣服下面,襪子跑到了桌子上,我差點踩壞你地上的玩具。」

第二步,感受并引導:

「媽媽小時候,也愛亂丟東西,可亂糟糟的屋子讓我很煩躁,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感覺?」

無論孩子是否認可你,你都可以順利引出下面的建議:

「讓我們一起收拾干凈,看看心情會不會不同。」

整個對話,沒有一個字是對孩子的評價。

但卻順利解決了問題,并暗示孩子,人得保持整潔衛生。

作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

父母不是生活里的大法官,是孩子的觀察者和領路人。

情緒穩定,語氣決定一切

看過一個案例,很有意思。

一天,杰克爸爸下班回家后,發現兒子正在偷偷看電視。

他頓時火冒三丈,大聲斥責。

杰克一見爸爸發火,慌忙關上電視,躲進臥室寫作業。

可半天過去了,杰克卻磨磨蹭蹭沒寫幾個字。

又一天,同樣的場景再現。

可這次,杰克爸爸卻輕聲細語地說:「杰克,先寫作業。」

他不僅語氣溫和,還主動陪在孩子身邊,耐心指導。

結果,杰克很順利地完成了作業。

同一件事,同一個爸爸,為什麼反差如此大?

那讓我們看看,杰克爸爸這兩天經歷過什麼。

怒吼那次,他白天被客戶刁難,遭老闆痛批,心里憋著一股氣兒,看什麼都不順眼;

而第二次呢,他一整天工作順利,超額完成了考核,拿到了不菲的獎金。

自己的心情不同,對兒子的態度,就天壤之別。

看完這個案例,我不由得心疼起孩子們。

生活中,不知他們多少次為父母的情緒買單,看家長的臉色行事。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收起情緒,穩定心態。

心理學上,有3個「轉換情緒快捷鍵」,分別是口、手、心。

「口」:每天回家時,假想門口有個樹洞,把所有的煩惱說給樹洞聽;

「手」:回家后,可以抱抱孩子,拉拉小手摸摸頭;

「心」:及時和孩子談談心,聊聊天,進行感情鏈接。

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和孩子好好說話。

換位思考,對抗變合作

TED最受歡迎的演講者布琳布朗,曾用一個卡通片,解讀過什麼是 「換位思考」。

一只狐貍掉入深井,路過的麋鹿熱心地湊到井口。

可無論麋鹿怎麼安慰,狐貍都對它愛答不理。

過了一會,一只大熊走來,它什麼都沒說,只是跳進井中,默默地陪在狐貍身邊。

布琳布朗說:真正的同理心,不是憐憫,不是說教,而是換位體諒。

尤其是對孩子而言,換位思考的同理心,格外重要。

孩子厭學逃學,去感受孩子的內心,是不是因遭受排擠而害怕;

做事磨蹭偷懶,去了解孩子是否有心事,是否有麻煩;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很難搞得懂。

然而,只要你學會運用同理心,和孩子建立一種「你的情緒,我會懂」的心靈感應,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我們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去控制,而是進入孩子的世界去體察。

深入孩子內心,把握他們的心思,才能讓對抗變成合作。

放棄說教,別試圖說服孩子

大詩人魯思·貝本梅爾曾質疑: 「語言是窗戶,還是墻?」

如果我們總是說教,那語言就是一面厚厚的墻,阻斷與孩子的心靈交流;

相反地,用滿懷愛意的關切引導孩子,那語言就是一扇窗。

我們需要做的,是尋找窗,看見窗,打開窗。

有位媽媽問長大后的女兒:「還記得嗎?小時候你闖了禍,媽媽是怎麼教育你的?」

沒想到,女兒氣呼呼地說:「什麼道理也不記得,只記得你很兇,非常討厭。」

當我們用言語「攻擊」孩子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會去聽我們講了什麼道理。

他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的言行上,密切關注家長的一舉一動。

說教,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體諒孩子的處境,點醒他的夢想,幫他制訂計劃……

無論哪一樣,都好過高高在上地說教。

孩子從來不是說服的,只有他自己,才能解決他的問題。

父母言語里,藏著孩子一生的命運

每個孩子,都隨身攜帶一個隱形工具箱。

會說話的父母,會在工具箱里放上勇氣、自尊、智慧、快樂;

不會說話的父母,則把自己的怨恨、戾氣、失望留給孩子。

孩子在生活的風雨中穿梭,他的工具箱中有什麼,對他的人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語言》中說: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父母的言語,藏著孩子一生的命運。

如果想要它結出「我想要,我能行」的果實,那麼家長就得給它播下「我可以,我能夠」的種子。

好好說話,學會溝通,教育這件事,才能事半功倍。

與家長們共勉。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