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孩子比學習成績,現在的孩子卻比吃、比穿、比花錢?
2023/03/29

上周末去朋友家串門,小孩子聚到一起第一件事,就是擼起袖子嘚瑟自己的電話手表:


「你們看我新換的!AI識別人臉!」「你那算什麼呀!我這個能查答案!」「都別說了,我(這個)!名牌!」……


我們坐在沙發上閑聊,又各自豎起耳朵關注著自家的娃,突然有個媽媽感慨道:


「你說我們上學那陣哪懂這些?能吃飽飯就不錯了!我記得我那鞋上漏了個大窟窿還和同學踩水去呢,天天傻樂呵……」


有媽媽接茬:


「那陣都看考試成績!我上學時老討厭一男生了,天天憋足了勁要比他多考兩分,結果我兒子現在是討厭誰就得比誰 ‘貴’ !」


大家一邊笑一邊點頭,是啊, 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只比學習成績,現在的孩子卻比吃、比穿、比花錢?


「虛榮心」vs「自尊心」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不少父母的困擾了,前段時間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封信就證明了這一點。


上五年級的小女孩給媽媽寫了封信,說自己想要一個新書包,因為她現在用的這個已經破洞了,而且最近班上同學都換了新書包。


好像還挺簡單的一件事,但小女孩的口吻很是小心翼翼,還反復兩次提到 「虛榮心」,最后跟媽媽商量:「如果你顯(嫌)貴,可以拿我的錢去買。」



媽媽拿不定主意,就把這封信發到了社交平台上,同時給出了一些其他的背景條件:


「家庭條件一般。」

「舊書包用了五年,買的時候也挺貴。」

「有個新書包,但女兒不喜歡顏色就沒背過。」


媽媽說自己想買又不想買,她不想讓孩子因為一個書包而自卑,但也怕有求必應會讓孩子養成虛榮浪費的性格,而且她也不想浪費家里那個閑置的新書包。


她就想請大家幫忙出個主意。



網友們的評論出奇統一:「買!快買!現在就去買!」



在這個帖子中,「虛榮」二字反復被母女二人提及,與其說是這個五年級小女孩的「虛榮心」,倒不如說這是她的 「自尊心」


前者不在乎實際用途,只想用「名牌」和「昂貴」勝過周圍人,從而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而后者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除了自我尊重、自我愛護之外,還希望他人和社會對自己尊重。


我覺得這不過分。



退一萬步講,就算現在的孩子確實比幾十年前的我們更愛「攀比」,但這也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縮影,孩子們不是平白無故就長成這樣的。


直接把問題和社會現實壓在孩子身上,讓幼小的TA一個人面對和「解決」,我覺得這不公平。


被「匱乏感」和「自卑感」淹沒的孩子


其實,前面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孩子想要個新書包」這件事合理且正當。


對孩子而言,這種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匱乏感,以及在同學朋友面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或許會成為TA心里永恒的黑洞。



微博博主@蔡千嬅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前同事年近30歲,每天在辦公室里不停吃吃喝喝,已經到了被人懷疑有暴食傾向的程度。


其實只是因為從小到大,父母都只肯買一份食物,哪怕家里有兩個孩子。同事作為姐姐,總被要求先給弟弟吃,她說自己等在一旁的樣子,像條狗。


她當然也反抗過,想吃肉、想吃水煮蛋、想吃草莓,但統統都會被父母拒絕:


「女孩子要保持身材!」「弟弟都不饞,你饞什麼?」「做姐姐的,也不知道讓著點弟弟!」「沒出息,就知道搶!」


拒絕的理由五花八門,「餓」和「不滿足」的感覺,就這麼填滿了她前半段人生。


直到工作后遠離家鄉,慢慢有了可觀些的收入,也不必再補貼家里、顧慮父母弟弟時,她才能做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但年少時的回憶實在過于刻骨銘心,她仍然「每天點很多吃很多,零食不斷,出門只喜歡約吃飯,時不時會去一個人吃自助餐」——填不飽的不是胃,是她的「饑餓」的心。


這條微博下方的評論區,聚集了一群有著相同經歷的人:


「爸媽從來不給買零食,以至于上幼兒園時就撿別人吐掉的瓜子殼吃,甚至去偷家里藥箱的含片吃,因為那是甜的……」「小時候吃過很多(有營養)的,但媽媽不讓吃零食蛋糕不讓喝飲料,長大后就瘋狂喜歡零食蛋糕喝奶茶。」


「人終究會因為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



重視孩子的感受


讓我們再說回開篇寫信的那個五年級小女孩。


女孩字跡工整秀氣,紙面干凈,幾乎沒什麼涂抹修改,不難猜測平日里就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可能都不用等家長責備她,她就先罵過自己了:


「我怎麼這麼愛慕虛榮?。」「我也太不乖太不懂事了!」「都怪我,給父母造成了額外負擔。」


如果說匱乏感和自卑感是纏繞在生命里綿延數年的隱痛,那這種自責和自我評判帶來的痛苦感受,可能從她剛開始羨慕同學有個新書包時,就開始了。


一邊真實地為自己的破洞書包感到窘迫和自卑,一邊又會為自己想要一個新書包而感到愧疚,這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成年人都會被內耗得精疲力盡,更何況是一個剛上五年級的小孩子?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個社交平台上,另一位媽媽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


她的女兒正上初三,一直喜歡用某國外品牌的發圈,代購價格大概在每個150元到200元不等。


疫情期間快遞有點麻煩,她就給孩子買了其他品牌的發圈。過了幾天女兒說用著不順手,媽媽沒當回事:「五六十塊的東西,差不多就好了。」


女兒發現價格差距,第一反應是:「咱家沒錢了嗎?消費降級嗎?」甚至開始了一輪關于家庭經濟狀況的詢問。


第二天早上,女兒梳頭髮時又問了一句:「家里經濟狀況沒什麼問題吧?」


媽媽覺得不對勁,聊了兩句,女兒說班里有個關系好的同學,因為家里還不上貸款而產生信用問題,可能會影響以后升學。


媽媽突然意識到, 這個不起眼的發圈其實已經引發了孩子的「消費降級焦慮」


她直接告訴孩子:「發圈已經在代購了,只是因為疫情管制,快遞郵寄會非常慢。」


孩子放下心來,高高興興上學去了,媽媽這才趕忙聯系代購下單。



這位媽媽的做法,不僅不會給女兒留下匱乏感和自卑感,對孩子感受的關注也會幫助她們產生更多正向、緊密的聯結。


這種聯結,是無論女兒以后遇到什麼困難,都愿意和媽媽聊聊、向媽媽求助的前提,因為 她知道媽媽在意自己的感受,說出口以后等待她的是接納和包容, 而非指責或忽視。


可能有家長想問: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那不會讓TA更貪婪/被慣壞了/大手大腳/不體諒父母嗎?」


分享三個原則,或許可以幫助大家把握分寸。


如何培養一個高自尊高自信的孩子


首要原則當然是,盡量滿足。


心理學者李雪老師說:


「人在童年時光,最容易獲得物質滿足。可能就是一張幾塊錢的貼紙、幾百塊錢的玩具,那種幸福感、豐盛感,可能是成年后買幾個愛馬仕包也比不了的。」


在家庭能夠承擔得起的范圍內,痛痛快快滿足孩子便是。


當然也會有情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確實太貴了,這筆消費可能會讓家里的經濟狀況受到沖擊,或者就是單純不想給孩子買,那該怎麼辦呢?


參考第二條原則:實話實說,放下自戀。


舍不得就說舍不得,買不起就說買不起,不跟孩子哭窮、訴苦,也不為了面子打腫臉充胖子。


等一下,拒絕孩子,就不怕給孩子造成傷害嗎?


怕!當然怕!所以還有 第三條原則:放下評判。


我們可以拒絕孩子,但無論我們認為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正當,在拒絕時都不可以給TA扣大帽子:


不因為孩子想要個新書包,就說她貪慕虛榮;不因為孩子想吃肉吃雞蛋喝牛奶,就說她又饞又自私;不因為孩子想要件漂亮衣服,就說TA心思沒用在正地方;……


不要用這些「評判」讓孩子以為自己「不配」,也不要放任自己的「劇情」發展成一張束縛孩子的大網。



最后再分享李雪老師的一段話吧,與大家共勉:


「即便家里真的很窮,但只要父母不哭窮、不把經濟壓力傾瀉給孩子,誠實勞動認真生活,孩子哪怕作業本都得省著寫,也照樣能養出高貴的氣質,遇事兒不摳搜不猥瑣,將來憑自己本事實現階級跨越。


實事求是的父母,就是最好的父母。」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