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朋友家串門,小孩子聚到一起第一件事,就是擼起袖子嘚瑟自己的電話手表:
「你們看我新換的!AI識別人臉!」「你那算什麼呀!我這個能查答案!」「都別說了,我(這個)!名牌!」……
我們坐在沙發上閑聊,又各自豎起耳朵關注著自家的娃,突然有個媽媽感慨道:
「你說我們上學那陣哪懂這些?能吃飽飯就不錯了!我記得我那鞋上漏了個大窟窿還和同學踩水去呢,天天傻樂呵……」
有媽媽接茬:
「那陣都看考試成績!我上學時老討厭一男生了,天天憋足了勁要比他多考兩分,結果我兒子現在是討厭誰就得比誰‘貴’!」
大家一邊笑一邊點頭,是啊,為什麼以前的孩子只比學習成績,現在的孩子卻比吃、比穿、比花錢?
「虛榮心」vs「自尊心」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不少父母的困擾了,前段時間引發網友熱議的一封信就證明了這一點。
上五年級的小女孩給媽媽寫了封信,說自己想要一個新書包,因為她現在用的這個已經破洞了,而且最近班上同學都換了新書包。
好像還挺簡單的一件事,但小女孩的口吻很是小心翼翼,還反復兩次提到「虛榮心」,最后跟媽媽商量:「如果你顯(嫌)貴,可以拿我的錢去買。」
媽媽拿不定主意,就把這封信發到了社交平台上,同時給出了一些其他的背景條件:
「家庭條件一般。」
「舊書包用了五年,買的時候也挺貴。」
「有個新書包,但女兒不喜歡顏色就沒背過。」
媽媽說自己想買又不想買,她不想讓孩子因為一個書包而自卑,但也怕有求必應會讓孩子養成虛榮浪費的性格,而且她也不想浪費家里那個閑置的新書包。
她就想請大家幫忙出個主意。
網友們的評論出奇統一:「買!快買!現在就去買!」
在這個帖子中,「虛榮」二字反復被母女二人提及,與其說是這個五年級小女孩的「虛榮心」,倒不如說這是她的
「自尊心」。
前者不在乎實際用途,只想用「名牌」和「昂貴」勝過周圍人,從而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而后者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除了自我尊重、自我愛護之外,還希望他人和社會對自己尊重。
我覺得這不過分。
退一萬步講,就算現在的孩子確實比幾十年前的我們更愛「攀比」,但這也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縮影,孩子們不是平白無故就長成這樣的。
直接把問題和社會現實壓在孩子身上,讓幼小的TA一個人面對和「解決」,我覺得這不公平。
被「匱乏感」和「自卑感」淹沒的孩子
其實,前面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孩子想要個新書包」這件事合理且正當。
對孩子而言,這種需求無法被滿足的匱乏感,以及在同學朋友面前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或許會成為TA心里永恒的黑洞。
微博博主@蔡千嬅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前同事年近30歲,每天在辦公室里不停吃吃喝喝,已經到了被人懷疑有暴食傾向的程度。
其實只是因為從小到大,父母都只肯買一份食物,哪怕家里有兩個孩子。同事作為姐姐,總被要求先給弟弟吃,她說自己等在一旁的樣子,像條狗。
她當然也反抗過,想吃肉、想吃水煮蛋、想吃草莓,但統統都會被父母拒絕:
「女孩子要保持身材!」「弟弟都不饞,你饞什麼?」「做姐姐的,也不知道讓著點弟弟!」「沒出息,就知道搶!」
拒絕的理由五花八門,「餓」和「不滿足」的感覺,就這麼填滿了她前半段人生。
直到工作后遠離家鄉,慢慢有了可觀些的收入,也不必再補貼家里、顧慮父母弟弟時,她才能做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但年少時的回憶實在過于刻骨銘心,她仍然「每天點很多吃很多,零食不斷,出門只喜歡約吃飯,時不時會去一個人吃自助餐」——填不飽的不是胃,是她的「饑餓」的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