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身高焦慮襲來,孩子生長速度拖后腿,家長該咋辦?
2023/03/29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身高越來越焦慮了。

前幾天吃完晚飯遛娃,一群寶媽正在樓下討論:

「孩子不愿意吃肉,飯量也小,會不會影響身高發育啊?」

「我跟他爸都不是高個子,也不知道我兒子身高能長到多少,愁啊!」

確實,無論是求職、擇偶,還是人際交往,身高對孩子來說都非常重要。

如何幫娃長個高個子,已經成為擺在很多家長面前的「頭號難題」。

最新《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正式實行

從今年的3月起,國家衛健委發布的《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就已經開始正式實行了。

這份標準包含了孩子不同年齡所對應的身高、體重標準,我們可以通過對照,判斷自家孩子身高處于怎樣的水平。

表格中的P10、P50,代表的是孩子身高超越了百分之多少的同齡人。

比如一名4歲女孩,身高為103.7cm,在表格中對應的是P50,那麼就代表身高超越了50%的小朋友,處于正常范圍內。

一般來說,孩子身高范圍在P25-P75之間都屬于正常水平,處于P10-P25之間為偏矮。

如果孩子身高低于P10,乃至于在P3之下,那麼家長就要多上心了,觀察孩子身高發育是不是有停滯的情況,及時帶娃到醫院進行檢查,采取一些干預手段。

7歲以后的孩子,我們可以參考2018年發布的《7-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發育等級評價》。

其中,「中位數」代表同齡人身高發育的平均水準。

如果孩子身高與中位數偏差一個「標準差(SD)」以上,則代表身高偏矮或偏高,需要多注意。

身高標準上升,新一輪身高焦慮來了

很多家長可能都有感受,本以為相較于自己小時候,孩子身高發育已經夠快了。

可與同齡人一比,還是不夠理想,現在的孩子身高發育太快了。

其實,這并不是錯覺,我國每10年都會組織一次大范圍的調研,作為孩子生長發育的標準依據。

根據最新正式實行的兒童生長發育標準,孩子身高相較于10年前又有了明顯的增長。

以5歲-5歲6月齡為例,男童平均身高比10年前提高了1.7cm。

而且早在2020年,《柳葉刀》發布了一項研究數據:

我國19歲男生平均身高為175.7cm,19歲女生平均身高為163.2cm,超過了日本和韓國,位列東亞第一。

一旦發現孩子身高處于同齡人中等偏下的水準,家長免不了就要焦慮:

孩子是不是發育遲緩了?

怎樣幫娃長得更高一點,盡量發揮遺傳潛力?

對于孩子的身高問題,我們要重視,但不必過于擔心。

雖然孩子身高很大程度上由遺傳基因所決定,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通過一些后天因素的改善,一樣可以幫娃長得更高。

幫孩子長個高個子,離不開這4點

1.飲食

現在的孩子,吃上幾乎不可能會受委屈,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偏食、挑食、營養過剩。

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小胖墩」,而過于肥胖可能會誘發性早熟,導致身高發育受負面影響。

平時對于孩子的飲食,我們要以營養均衡、合理膳食為主,盡可能保證食材的多樣性,避免讓孩子吃得高油高糖,幫娃保持一個好的體態。

2.運動

孩子的身高發育離不開生長激素分泌,而運動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生長激素的分泌水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5-17歲的青少年兒童,每天應至少進行1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次。

至于運動方式的選擇,跑步、游泳,以及球類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3.睡眠

孩子身體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夜間是白天時的3倍。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每天推薦的睡眠時間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參考以下標準:

4.心理

現在的孩子壓力普遍比較大,很多家長會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而在長期遭遇不良情緒時,孩子下丘腦和垂體的功能會受到抑制,導致生長激素分泌量減少,身高發育受到影響。

因此,平時我們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多注意,盡量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留心觀察孩子的心理狀況,遇到問題時及時處理。

讓孩子的身心更愉悅,也有助于其身高發育。

結語: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身高發育越來越擔憂和焦慮,這無可厚非。

但我們在助力孩子身高發育時,一定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切忌「病急亂投醫」,否則最后不僅孩子身高發育受影響,還可能受到更大的傷害,一生遺憾。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身高發育情況如何?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