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聽到不少家長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
「你也就在家里跟我發脾氣,你倒是去外面橫啊?就是個窩里橫出門慫的家伙!」
事實上,很多孩子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在家里飛揚跋扈,蠻橫霸道,稍有不順心就要發脾氣、和父母頂嘴,甚至是吵架。
一到外面就老實巴交,乖得像一只小白兔,即使遭到別人打罵,也不敢出聲反抗。
其實,孩子「窩里橫,出門慫」的問題并不能全怪他們,背后暴露的真相才更值得我們反思。
01 【 「窩里橫」,多源于無規則的愛 】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有的還是第二代獨生子女,家里就這一個寶貝,走到哪都是爺爺疼外公愛,都喜歡得不得了。
日常就是一家六口人圍著孩子轉,寵愛得不行,孩子一有什麼需求,家人就立馬滿足,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
有一次,我帶小寶到朋友家玩,剛好遇到她兒子在家里鬧。
非要買跟姐姐一模一樣的小豬佩奇玩偶,朋友剛開始不肯買,因為覺得同樣的玩具,買一套就夠了,姐姐和弟弟可以輪流玩。
結果她兒子大發脾氣,不停地哭鬧,還把姐姐的小豬佩奇摔到地上。
朋友連忙哄兒子:「好了好了,我給你買還不行嗎!」
兒子哭得更大聲了:「我現在就要,你現在就去給我買!」
朋友一邊尷尬地朝我笑笑,一邊趕緊讓老公出門買,而孩子在爸爸走后,立馬從地上爬起來不哭了。
每一個窩里橫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對規則不清、無限寵溺的父母。
而父母的一味妥協,只會讓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兩樣東西:
第一,發脾氣;第二,只要自己堅持發脾氣,父母遲早會妥協。
孩子窩里橫,是因為他知道,父母永遠愛他,窩里橫不僅能達到目的,還不會被懲罰。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環境,越容易無拘無束、顯露真性情。
但過分的愛不如不愛,該拒絕時卻給予,對于孩子來說,不是仁慈,而是傷害。
02 【 原生家庭引發的「后遺癥」 】
孩子的言行,大多是父母的投射。
他們的問題,事實上也是原生家庭引發的「后遺癥」。
在不少家庭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沉迷電視,爸媽強制關掉,他立馬開始撒潑吵鬧,你剛拿起雞毛撣子準備「教育」一下,爺爺奶奶就趕緊「救場」。
對這種「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的現象,有人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如果孩子發脾氣,能換來家人的妥協,那這招在外人面前不好使的落差,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
而這也是孩子擁有兩幅面孔的根源所在。
就像電影《奇跡男孩》中的奧吉一樣。
他天生面部畸形,到了五年級才上學念書,同學們討厭他「奇怪」的面容,就打他、罵他、嘲笑他,明明被傷害了,奧吉卻選擇沉默、容忍。
他只能回到家,把心中的怒火發泄在家人身上:
面對父母的殷切詢問,奧吉會對他們發脾氣;姐姐試圖關心他,他不僅視而不見,還會大喊:「給我出去!」
奧吉表現出來的窩里橫,與其說這太過自我的表現,倒不如說是無原則的妥協,滋生了「窩里橫」的土壤。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觀點:
當個體呈現出「對內強硬、對外軟弱」時,本質上是精神上的「趨利避害」。
可見,孩子「窩里橫、出門慫」,是本能,也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當孩子的精神人格不夠成熟時,父母的正確引導就尤為重要。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孩子「窩里橫外面慫」的情況呢?
01在家中建立明確的規則
不要對孩子繼續放縱寵愛。
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同時,對孩子的需求可以選擇性地滿足,并設置一定的界限。
「我可以滿足你這個要求,但你要答應我這樣!」
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要以他為中心,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夠被滿足。
在制定規則后,只有堅決執行,孩子才會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
「‘窩里橫’是沒用的,爸媽不是‘任我擺布’的!」
02踏讓孩子多外出,增加社交機會
多和同齡的小伙伴們玩耍和接觸,讓孩子經歷一些事情。
也許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是「慫」的,但是隨著經驗的增加,在和其他人不斷相處中,孩子可以總結和反思,從而改變「慫」的狀態。
環境的體驗和見識的積累,都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大膽,在公共場所不再膽怯。
03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和發泄情緒
在家「窩里橫」的孩子,往往表達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鬧,想不到別的辦法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情緒表達和溝通能力就會落后于同齡的孩子。
因此,讓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要學會思考自己的感受,考慮自己的做法會對別人產生什麼影響。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直接阻止,先學著理解和接納孩子,然后抱抱他,告訴他:
「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你現在生氣,可以發一會兒脾氣,但這件事,我是不會答應的,因為……」
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堅定地告訴他,發脾氣不能達到目的。
孩子身上,反映的是父母的思想和言行,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后天不會教的父母。
說到底,孩子「窩里橫,出門慫」的問題也挺好解決。
父母不寵溺,不包辦,既給予,也克制,孩子自然能平衡發展,聰明識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