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里橫、外面慫」,真相卻讓人心疼……
2023/04/11

最近,我失眠了。

不是和老公吵了架,也不是在公司加了班,而是為剛上幼兒園的兒子犯了愁。

由于公婆疼孩子,兒子在家便有些「囂張跋扈」,需求沒滿足就撒潑打滾。

老公用強硬手段管教,公婆又插手說孩子要哄。

但前幾天老師卻向我反映,兒子在校過于「怯懦」,我才意識到這種家教出了問題。

老師說,兒子每次分到的小紅花和玩具被人搶了,也不吭聲,甚至甘愿當其他同學的「小尾巴」。

一位從事心理咨詢的朋友這樣告訴我:

「家校之間的社交落差,會讓孩子‘露怯’。學不會與同齡人相處,則讓他們在社交時變得孤僻。」

這不就是「 窩里橫,出門慫」嗎?

為人父母,在得知孩子的性格出現了偏差后,我才醒悟:

原來,孩子有兩副面孔,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家庭教育的「漏洞」 。

孩子「窩里橫,出門慫」

愁壞父母

「自從當了父母,就沒一天省心,小家伙是變著花樣兒給你創造成長機會。」

短短一句話,道盡無數父母的心酸。

以前認為有個孩子家中還挺熱鬧,現在只感覺吵得頭疼。

在不少一孩家庭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孩子仗著無人「爭寵」,在家中玩具扔一地,把沙發當蹦蹦床;

在外扎進人群中,發現小伙伴都比自己厲害,立馬委屈巴巴。

前幾天還在網上看到一位寶媽分享孩子「兩面派」的故事,當下更有共鳴。

她說,上周孩子在商場看上了一個限量版玩具,哭鬧著在原地撒潑。

可家中沒拆封的奧特曼都還閑置著,她便和兒子說之后再買。

可孩子儼然不買賬,嘴上罵著「媽媽壞」,伸手就要把架子上的玩具扒拉下來。

售貨員看到后,趕緊上前阻止孩子「搗亂」,寶媽臉上掛不住,只好妥協買下。

可讓寶媽冒火的是,孩子第二天把玩具帶到學校,回家就「散架」了。

細問后,才得知是班上同學把他玩具搶去,為了測試 「性能」,直接往地上一摔,就這樣報廢了。

她問兒子,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孩子說:

「他又高又壯,還很兇,我怕他讓其他同學不和我玩。」

看完后,不少家長都表示自家孩子也是這般「欺軟怕硬」:

在家是「小霸王」,出了門就成了「小綿羊」。

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嗎?犯愁的父母發出了這樣的靈魂拷問。

自此,教育家盧梭曾做出了解釋,他說:

「對孩子百依百順,才會使他們變得不幸。」

可見,越是嬌慣孩子,他們越肆無忌憚。

幫助孩子更好成長,解決家庭教育的「問題」才是關鍵。

擁有兩幅面孔

是原生家庭引發的「后遺癥」

孩子的言行,大多是父母的投射。

他們的問題,事實上也是原生家庭引發的「后遺癥」。

在不少家庭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沉迷于電視,爸媽強制關掉,他立馬開始撒潑吵鬧:

你剛拿起雞毛撣子準備「教育」一下,爺爺奶奶就趕緊「救場」。

對這種「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的現象,有人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如果孩子發脾氣,能換來家人的妥協,那這招在外人面前不好使的落差,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

而這也是孩子擁有兩幅面孔的根源所在。

就像電影《奇跡男孩》中的奧吉一樣。

他天生面部畸形,到了五年級才上學念書。

同學們討厭他「奇怪」的面容,就打他、罵他、嘲笑他。

明明被傷害了,奧吉卻選擇沉默、容忍。

他只能回到家,把心中的怒火發泄在家人身上:

面對父母的殷切詢問,奧吉會對他們發脾氣;

姐姐試圖關心他,他不僅視而不見,還會大喊:「給我出去!」

奧吉表現出來的窩里橫,是當下不少家庭的困局:

家人能給孩子抱持的環境,他會有恃無恐;在外囂張跋扈要付出代價,他就會選擇逃避。

與其說這太過自我的表現,倒不如說是無原則的妥協,滋生了「窩里橫」的土壤。

孩子沒有成熟的價值觀,但他們對世界有著自己的判斷。

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

治愈孩子的「兩面性」

用好這三招就夠了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觀點:

當個體呈現出「對內強硬、對外軟弱」時,本質上是精神上的「趨利避害」。

可見,孩子「窩里橫、出門慫」,是本能,也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當孩子的精神人格不夠成熟時,父母的正確引導就尤為重要。

那麼,怎麼治愈孩子的「兩面性」呢?用好這三招就夠了。

1.讀懂孩子的情緒

在家中,如果孩子莫名其妙地發脾氣,你會怎麼辦?

相信很多父母會選擇置之不理,亦或是好好教訓一頓。

實際上,這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孩子在家驕橫,是一種情感表達,只不過他們認知有限,很難精準訴說需求。

就像有人說的:

「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才是不正常。」

在他們發脾氣時,父母可以多些耐心,問及生氣的原因后,再做出反應。

試想:孩子被人欺負了哭哭啼啼,你卻解讀成他只是討厭同學。那可想而知,他們內心有多委屈。

只有先讀懂孩子的情緒,才能讓他們自信表達。

2.恪守教育底線和需求

經常看到有家長吐槽孩子的壞習慣:

只愛電視,不愛書;臟話隨口就來,一提作業就默不作聲;平時上學鬧鐘都叫不醒,一到周末就像打了雞血,天還沒亮就開始折騰……

同樣的場景,總是在不同家庭上演。

該如何打破這樣的局面呢?網上的一個熱門視訊給出了答案。

畫面中的男孩沉溺于看電視,回到家不寫作業、不睡覺,父母勸誡也沒用。

夫妻倆一合計,直接「反向教育」。

讓兒子一晚上不睡覺看電視,中途孩子迷糊著要睡覺,兩人輪番叫醒。

最后孩子終于意識到:妥協是因為愛,但無視父母的底線,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愛也會消失。

最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有求必應,讓孩子明白凡事有規矩,才是正解。

3.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交,讓他們擁有「小圈子」,也是擺脫「兩面派」的密匙。

值得一提的是,正確的社交方式,是鼓勵他們合作,而不是競爭。

父母常說的「你看誰家孩子,又得了第一名」,不僅會讓孩子更沒自信,還會讓他們拒絕認識新朋友。

換個方式,我們可以這樣做。

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中做客,備好合作的玩具,比如積木、動漫卡牌等;

平時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比如球類運動;

這些,都能讓「怕生」的孩子擺脫社恐。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創造社交條件。

如此,孩子才會在同伴交往中獲得快樂。

孩子很純粹,但也懂得「見人下菜碟」。

他們在「窩里橫」,是知道家人可以無條件愛自己;

在外面「慫下來」,也無非是得不到恃寵而驕的「待遇」。

恰如一句話所言:

「我們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外人,卻用最壞的情緒去傷害最親的人。」

成年人都做不到完全自控,更何況孩子呢?

為人父母,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或許比抱怨與打罵更有效。

愿天下父母都育兒有方 ,在親子和諧的家庭氛圍下,與孩子共同成長。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