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10年發現:小學學霸,到國中高中失去后勁,只因媽媽過于勤快
2023/04/22

有一個跨學段老師,教書10年,他觀察過超過1000個孩子,從國小一直到高中,發現很多孩子國小的時候是妥妥的學霸,但是到國中以后卻逐漸變得失去后勁、默默無聞。

他回顧分析,其中一個原因是 媽媽過于勤快,勤快到什麼程度呢?

在孩子上網課的那段時間,有的媽媽陪孩子上課,不是簡單地陪伴,而是坐在一旁和孩子一起聽老師上課,把老師講到的重要知識點整理成條理清晰的筆記。

孩子也在記筆記,但邏輯不清,自己都懶得看, 復習功課的時候用的是媽媽整理的筆記。

在孩子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有很多生字詞, 孩子不會自己主動去查閱探究,而是由媽媽代勞。媽媽會把生詞一個個找出來,查字典找到相關信息記錄下來,最后讓孩子背誦。

孩子出現錯題的時候,也不情愿反思、分析,而是由媽媽幫忙整理錯題,一題一題抄寫在錯題本上,包括解題思路等等分析過程一并完成,讓孩子在考試前復習。

在這樣的幫助下,孩子的表現是 學習懶散,上課不活躍、疑問少、和老師溝通少,知識點理解不是很透徹。

雖然國小的時候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到了國中以后,科目增多,更多需要孩子自己去努力的時候,孩子就優勢不再,逐漸失去光環。

像這樣勤快的媽媽,我們應該不陌生。

曾經看到過很多媽媽幫孩子整理筆記,在筆記本上或者書上寫得密密麻麻,知識點一大堆,信息量相當豐富,成為很多媽媽追捧的對象,紛紛感慨不知道是卷孩子還是卷媽媽。

也看到過很多媽媽幫孩子寫作業,甚至有很多做老師的家長,都會幫孩子寫作業。我沒幫孩子寫作業,但是整理過錯題。

但很多朋友的反饋是,孩子也并沒有因此泯然眾人,有很多從國小開始一直保持優勢,考上了很好的大學。像尹建莉老師,她也幫女兒寫過作業,女兒成績優秀考上了北大。

孩子之間確實有差距,媽媽的勤快也有不同。

對比來看,媽媽勤快不是不行,錯就錯在勤快到越俎代庖,很辛苦,感動了自己,卻忽視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

總結來說,國小階段,家長真不該在3方面過于勤快,影響孩子學習后勁。

,不該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認為: 「父母應該充當孩子的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在孩子處于零基礎的時候,缺乏經驗,有很多技能需要家長進行指導,但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給孩子保留自己解決問題機會,從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方法。

像整理筆記,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不會整理筆記,或者整理得不太好,會遺漏一些知識點,影響學習效果。

可以給孩子做個示范,寫出一個或幾個標準筆記版本,但不能一直替孩子整理,而是教孩子如何正確整理筆記。

比如教孩子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將筆記本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關鍵詞欄、筆記記錄欄、總結概要欄。

關鍵詞欄:在聽課的時候,記錄產生的想法、疑問或重點提示等。

筆記記錄欄:在聽課的時候,記錄老師上課講的重點內容,不必全部記錄,而是使用簡潔的語句、簡單的符號記錄重點內容,留出一定的空白部分,在課后再進行補充。

總結概要欄:在課后復習時,記錄對筆記的總結、問題和常見錯誤等等。

孩子開始做的時候會手生、畏難做不好,鍛煉一段時間,熟悉了、習慣了就能記錄很好的課堂筆記。

如果只是一味地替孩子記筆記,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永遠不會記筆記。

,不該代替孩子思考,而應該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蒙台梭利說過: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我們再著急,孩子不積極主動、不愛思考,學習就是愁人的事。國小的時候,知識相對簡單,區分度不高,孩子的劣勢顯現不出來,到國中,知識復雜,需要思維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的老本吃光,就沒有優勢了。

像錯題,出現錯誤不可怕,正是孩子查漏補缺的好機會,孩子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理清思路,學會正確的解題方法,以后能夠舉一反三,防止反復出錯。

一定讓孩子在平時就養成知錯就改、獨立思考的習慣,每次遇到錯題, 都要重新反復閱讀題干內容,說出自己考慮問題的方式,把正確的步驟一步一步寫下來。書寫的過程,就是重新整理思路的過程,會掌握得更扎實。

改錯之余,還要看看是沒理解題意、是公式概念沒有記牢固、還是計算錯誤等等, 找到漏洞,有針對性彌補,夯實基礎,問題才會越來越少。

如果家長看孩子不想改錯,就替孩子思考、糾正錯誤,并記錄下來,只是讓孩子在考試前用來復習,那孩子臨時抱佛腳,對知識點掌握肯定不扎實,考試完之后就會忘記,也不會把反思當作自己該做的事。

我幫孩子整理過錯題,但是在孩子改錯之后,是把試卷一張張復印,把錯題和孩子改錯記錄一并剪下來,貼在一個專門的本子上,工作量確實很大,幫孩子節約了時間。

,不該代替孩子勞動,讓孩子學會偷懶。

曾國藩說過: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

懶惰是學習最大的敵人,如果孩子習慣依賴父母,就容易懶惰,能少做一點就少做一點,偷工減料,好像是給父母和老師學的,而不是為自己而學習。

像很多家長幫孩子寫作業、幫孩子查生詞,是因為: 孩子作業太多,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的休息和睡眠。機械性抄寫作業、簡單重復性作業,浪費孩子的寶貴時間。

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千萬不能讓孩子學會偷懶。 防止孩子磨蹭拖拉卻說作業多,掌握不扎實卻說已經懂了,逃避完成作業任務。孩子很聰明,一旦掌握了拿捏家長的秘訣,就會加倍利用。

「溫故而知新」,刻意練習才能熟練掌握一項技能,作業的目的是幫孩子鞏固知識,而不是懲罰孩子,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的真實學習情況。那些需要孩子探索、發現、觀察、推理、分析、鞏固的作業,還是應該孩子自己做,哪怕做的慢一些,或者第二天做完也比我們替他寫要強多了。

如果孩子的作業確實沒有技術含量,是體力勞動而不是腦力勞動,影響孩子提升能力、耽誤孩子查漏補缺,倒是可以幫孩子一把,如虎添翼,讓孩子用節省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發展特長、強化弱勢學科。

寫在最后:孩子在國小階段,缺乏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寫作業慢,父母可能看著著急,就會代替孩子做,豈不知,久而久之,讓孩子形成了依賴,自己懶得思考、懶得學習,本來是好苗子也失去優勢,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勤快要掌握一個度,過猶不及。否則,即使國小學霸,初高中卻會失去后勁。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