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鄰居家的5歲小男孩晨晨特別內向膽小,說話時不敢看人的眼晴,有小朋友主動找他玩,他也不愿意去,晨晨媽抱怨,我性格開朗,他爸也特別陽光,沒想到孩子自卑還懦弱,真是氣人!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性格產生原因,來自于父母的言語和行為。在父母不經意的行為當中,隱藏著對孩子的指責和嘲諷,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從性格到心情都在變差。
家長經常做的3種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差,希望你一樣不占
不同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擁有不一樣的行為和心情,也直接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生活習慣的養成。家長的正面行為,會讓孩子產生無窮的成長動力,家長的負面行為,則會讓孩子產生膽小的性格,甚至會讓孩子一生都無法脫離 !
第一種行為,在眾人面前丑化孩子的缺點。
陪孩子在畫室時,旁邊的家長就經常,拿自己孩子的不足,跟別的孩子比較,甚至故意講孩子的缺點,說自己孩子書包非常亂,在家里也不收拾房間,床上特別亂。
家長覺得,自己講的都是事實,并沒有過分。可是,在孩子聽起來,媽媽根本不給自己留面子,孩子會故意做得差勁,甚至故意讓父母生氣。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后果?是孩子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甚至,不知道真的希望孩子變好,一定在沒有外人時,把正確的方法教給孩子,在孩子練習過程中,不斷鼓勵和肯定,孩子正確的做法,才會看到孩子變得優秀。
給家長的建議:孩子有缺點時,單獨交流時才能說,就算跟孩子爸爸,也不說孩子的缺點,接納孩子的不足,想孩子變好, 一定要抓住教育時機,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才能真正幫孩子得到成長。
第二種,忽視孩子的意見。
小孩子懂什麼!聽媽媽的沒錯!孩子沒有決定的權力,想先寫語文作業時,媽媽卻認為,數學題多,一定要先寫數學才行。孩子想先玩一會兒再學習,可是媽媽不同意,必須先完成作業,才可以去玩。
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經常被忽視。也就習慣了,自己不被重視的家庭環境,養成了什麼想法,都不能講的性格,就會變得內向,甚至自卑,覺得自己肯定做得不對,想的不好,媽媽才會一直不接受。
會讓孩子眼中對知識的渴望消失,會讓孩子追求人生夢想的光,黯淡下來!情緒也一直很壓抑,想法得不到尊重,自己太沒有用了!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不愿意努力,只想躺平時,家長才后悔!
給家長的建議:孩子得到尊重,在家庭里,才會懂得尊重長輩,在學習環境里,才會主動尊重老師,在工作時,才能尊重領導和同事。比如,孩子想先寫數學,就給孩子決定的權力,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能有獨立思考能力,才能成為有擔當的棟梁之材。
第三種行為,缺少與父母的親密時光。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美好的童年里,最開心的,就是跟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刻。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如果長時間忽視親子陪伴,孩子就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獨立性不強、依賴性較強,自信心不足,溝通能力比較弱等等現象。
《小歡喜》里,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跟著舅舅和外公外婆長大的季楊楊,在父母回到身邊時,特別不愿意接受,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心里的話沒有聽,外公外婆寵著,舅舅慣著他,可是,真正的心思誰能懂呢?
孩子成長時,需要強大的力量,是父母的愛托起了孩子的成長!就算已經跟父母和好,表達了自己喜歡開車的興趣,也沒有拒絕大學聯考,而是,在出了考試成績時,才說自己想上外國的大學。缺少溝通,童年里少了父母的陪伴,長大后,內心缺少安全感,才會不愿意講內心的感受,才會不敢提出來自己的想法。
給家長的建議:
工作很忙時,每周至少安排一天,陪著孩子一起玩,做運動可以提升孩子信心,有父母在身邊,孩子內心很幸福,才會愿意打開內心的大門,說一說自己的煩惱。
給孩子講話的機會,溝通才能減少矛盾,才能讓家庭幸福,想看到孩子變優秀,一定先從重視親子時光開始!如果,時間允許,每天陪著孩子讀書,講一講讀書的感受,帶著孩子一起散步 ,說一說遇到了什麼事情,自己有什麼失敗或成功的人生經驗。
都能讓孩子覺得,父母信任自己,自己也愿意信任父母,在遇到了困難時,才會來找父母幫助自己,家長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才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是與世界的關系,孩子學會了溝通,才能在工作時,與工作伙伴溝通交流,不會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家長的行為和言語,足以影響孩子一生!希望孩子變得優秀時,一定多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遠離自卑和軟弱,成為一個內心陽光,充滿正能量,積極突破自己的優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