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一個熱門視訊,點贊高達幾十萬。
媽媽在視訊里表示,昨天下午她突然接到了兒子的電話:
「媽媽,我想回家。」
媽媽開始還以為孩子是身體不舒服,但兒子回答,只是單純的焦慮,學不進去想回家,已經和老師請好了假。
言至于此,媽媽沒有再問什麼,而是爽快地答應了下來。
原本媽媽是準備周六讓爸爸接孩子回家,因為工作原因,爸爸出差了很久才回來,父子倆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沒見面了。
媽媽覺得,孩子之所以這麼想回家,可能是知道爸爸回了家,實在等不及了。
于是媽媽安排爸爸做了孩子最愛吃的扣肉和紅燒魚,還買了他最喜歡吃的水果,然后帶著飯去接孩子。
接到孩子之后,父子倆并沒有說太多話,一個擁抱,短短的幾句交流,父子間的深厚情誼盡顯。
在車上吃完飯,爸爸對兒子說道:
「兒子你辛苦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把心態調整好,一切順其自然。」
緊接著一家人在附近的人工湖走了走,兒子心情一下好了很多,主動對媽媽說道:
「媽媽你放心吧,我沒事了,我想回學校上晚自習去。」
看到兒子狀態恢復,媽媽也終于松了口氣,內心對孩子的疼愛此刻達到了巔峰。
她說自己特別想告訴孩子:「 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剩下的80多天里,你只要努力,考好考差媽媽都會等你回家吃飯!」
現代社會,「雞娃」的家長越來越多,「懂娃」的家長卻越來越少;
望子成龍的家長越來越多,能接納孩子平凡普通的家長卻越來越少。
可問題在于,第一名只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注定平凡。
作為家長,只有懂得接納孩子的平庸,理解孩子的焦慮,才能讓孩子真正健康的成長,過得更幸福。
北大教授丁延慶在6歲時,就能背下整本的新華字典,天賦可見一斑。
而且,他的妻子也是畢業于北大,夫妻倆都屬于高知分子。
按理說,父母絕頂聰明,孩子應該也差不了吧?
可現實卻并非如此,他們的女兒非但不是天賦卓絕,甚至還比不上普通孩子。
丁教授親自輔導孩子作業時,曾一度懷疑人生,最后不得不選擇了與自己、與孩子和解。
他說:
「不管你多麼優秀,你的孩子大機率都是一個普通人。」
很多家長沒意識到的是,父母自身小有成就,不代表孩子能達到同樣的高度。
平庸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常態。
有研究數據顯示:
如果父母本身考試很厲害,成績能位于前3%-1%,那麼80%-90%的情況下,孩子都會無法追上父母的成就。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清華北大畢業,那孩子大機率只能上個普通本科而已。
只有我們能夠發現「我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并選擇欣然接受,才意味著真正走向成熟,成為了足夠優秀的父母。
山東青島曾發生一個悲劇:
15歲正在上高中的女兒,殘忍地將媽媽……
事后警察調查發現,這起悲劇發生的緣由,極有可能是媽媽給了女兒過高的學習壓力。
這位媽媽從事律師工作,是個很要強的人,不僅事業心強,而且對待任何事情都是一絲不茍,對孩子學習也有很高的要求。
一場統一考試中,女兒的成績排在年級十幾名,引發了母親的不滿,因為她對女兒的要求一直是年級前5,最好前3。
母親一直希望女兒好好學習,將來考取清華、北大,然后讀研、出國,出人頭地。
可女兒自從上國中以后,成績出現下滑,還開始抵觸學習,有時不寫作業就在家里玩游戲。
最后的結果,就是女兒再也無法忍受媽媽帶來的壓力,終于走向極端。
現在家長們普遍「雞娃」,內心充滿了焦慮,似乎孩子考不上名校,將來的人生就會一片灰暗。
但這些焦慮,往往會轉化為孩子們的壓力,不斷地壓在他們稚嫩的肩膀上,最終引發崩潰。
更可悲的是,當壓力已經大到孩子們無法承受,對學習感到厭惡時,大多數家長選擇的不是理解和鼓勵,而是指責和訓斥。
「我辛辛苦苦努力工作供你讀書,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但試想,父母用焦慮養出來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健康成長?
這個世界任何領域都不缺少優秀的人才,也沒有規定要求每個孩子長大后必須出人頭地。
從容面對人生,腳踏實地養活自己,孩子做一個普通人未必不快樂。
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結語: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當孩子打電話求助,說自己學不下去時,我們什麼都不必說,此時此刻立即把孩子接回家,給他一個擁抱、一句安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那種對孩子要求過于嚴苛的家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