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周末送孩子上輔導班時,有位媽媽和我們訴苦:
她說自從和孩子爸爸失婚后,一直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帶孩子。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也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這些年,她邊帶娃邊創業,最難的時候,一只手抱著發燒的孩子,一只手還在電腦上工作。
再苦再難她都能熬下去,但沒想到的是,孩子上國中后,之前很少管孩子的前夫開始每周末都接孩子去他那里。
一開始,她覺得不能剝奪孩子的父愛,所以并未阻攔。
可事情發展越來越不受她的控制。原本很聽她話的孩子,和爸爸相處得越多,和她的吵架次數也越來越多,還表示和媽媽在一起很壓抑,和爸爸在一起更輕松。
矛盾徹底爆發,是在最近一次考試結束時,當她發現孩子的成績退步后,出于擔心,退掉了原本計劃好的假期旅行,孩子卻不依不饒,沖她大發脾氣。
爭吵中,她越想越氣,把最近孩子和爸爸變得親近的不滿也發泄了出來。沒想到孩子卻說: 「我爸就是比你好,在你眼里,我就是個聽話機器,什麼都要按照你的要求來,我做什麼你都不滿意,我再努力,你都看不到。只有我爸不會逼我,還會鼓勵我多嘗試。」
她想不通,覺得自己為了孩子付出這麼多,事事操心,樣樣盡心,什麼活都舍不得孩子干,什麼苦都舍不得孩子吃,只不過是平時對孩子要求嚴格了些,可也是怕孩子走彎路,所以總想幫孩子多指導,多規劃些。沒想到到頭來,孩子寧愿喜歡那個什麼都不管的「便宜爹」,也看不到她這麼多年的操心和付出。
看她越哭越傷心,我們一群人不免感同身受,連忙安慰她。
其實,我們身邊類似的狀況很多,完全不是個例。
大多數普通家庭中,管教孩子越多的家長越受孩子嫌棄,管教孩子越少的反而越受孩子喜歡。
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年齡還小,不懂得大人的苦心;但是,真的完全是孩子的問題嗎?
反著來,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之前網上有個很火的視訊: 男孩對著鏡頭崩潰大哭,控訴父母從來沒在意過她考得有多好。
原來,他這次考了99分,但和以往一樣,父母不但沒有表揚他考了99分的好成績,反而責問他為什麼丟了一分。
他說自己內心只是希望父母能對他多一些肯定和鼓勵,而不是只有否定和打擊。
心理咨詢師黃仕明曾說: 「如果你讓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那麼無論你講什麼道理,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
就像視訊中的小男孩,他的父母的做法并不能說就絕對錯誤,考試后復盤這一點是對的,但是時機不對,溝通的方式也不對。
原本孩子興沖沖回家,拿著成績單,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可父母的關注點卻只落在了孩子的失誤上。
反饋反差讓孩子的情緒瞬間發生了反轉,因為他從父母的回應中得到的真實反饋是: 他沒有自己以為得那麼好。
正如開頭的那位媽媽,雖然我和她的交集并不深,但送女兒時經常看到她在責罵自己的孩子: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氣上舞台表演了,她批評孩子說話的時候聲音不夠大;孩子聲音放大了,她又嫌孩子朗誦的情感不到位……
她覺得自己是希望孩子表現得更完美,但落在孩子的眼里卻是:媽媽不允許他出錯,覺得他做什麼都不夠好。
心理學中有個「增減效應」:人們都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的人,而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不斷減少的人。
沒有孩子會喜歡持續否定自己的父母。
有句話說: 「這世界上所有的對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迅速從父母的言行中判斷出你的真實意圖。
你害怕他犯錯,其實是在暗示他,他是一個總會做錯事情的人,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否定和不信任時,便會被潛意識驅使做出對抗你的行為。
就像有些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聽話,其實不是孩子變了,是他們的安全感來源不再完全依賴于父母,所以會用更高的認知和視角去審視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
在這個審視和評判的過程中,有些孩子選擇積極反抗,和父母一個不對勁就爆發爭吵;還有些孩子,會選擇消極反抗,每天把「隨便,無所謂,你說了算……」掛在嘴邊。但無論哪種,都是在提醒父母:你的教育方式出問題了。
試錯,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于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電視劇《少年派》中,有一幕特別眼熟的畫面。
閆妮飾演的媽媽和張嘉譯飾演的爸爸,在討論女兒的犯錯問題時,張嘉譯說:「因為我犯過錯,知道哪些是坑,所以我不能看著孩子一頭栽下去。」
生活中,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犯錯,幾乎都有著同樣的初心。因為自己栽過跟頭,所以總想拽著孩子跨過這個坑。
但是也有句俗語曾說:「不栽跟頭哪知道疼。」只有摔了跟頭,孩子才會思考下次怎麼繞過這個坑。
而且允許孩子試錯,其實也是在提前培養孩子面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和抗挫心態。
尤其孩子年齡越小,遇到的問題程度也越小。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太過擔心,不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那在他長大后,再去遇到更大的問題時,只會更加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
剝奪孩子試錯的權利,其實就是剝奪了讓孩子成長的權利。
試錯,是學習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只有在錯誤中反復實踐,不斷嘗試,孩子才能學會怎麼在下次規避和解決問題。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寧可讓孩子成長為一棵未來面對風雨能無懼色的大樹,也不要把他培養成離開父母無所依存的藤蔓。
允許孩子試錯,才是教育真正的「計深遠」
關于該不該讓孩子試錯,怎樣才是正確的試錯方式,董宇輝在直播間也曾給出過他的理解:
「允許孩子在嘗試中去理解世界,也允許孩子在犯錯中去提升自己,更要允許孩子在不斷的糾正過程中去提升能力。」
養育孩子時,我們需要盡量放手,讓孩子從小多多試錯,但是放手也是有技巧的。
《兒童心理學》中提到腳手架方法,指出:
1、當孩子明顯遇到了困難時,成人應該立即提供幫助;
2、當孩子干得很好時,成人應該減少幫助,逐漸降低對這一過程的干涉。
簡單來說,在孩子出問題時,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完全不放手,而是要靜待時機,當他們一開始出現問題時,不要立馬就上去指導,而是先詢問孩子是否需要我們的幫助。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肯定,那就根據他的需要提供恰當的幫助;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否定,那就管住我們的手和嘴,在事后找合適的時機再和孩子聊一聊你的想法和建議。畢竟,有些小錯帶來的后果,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夸張。
重慶的一個9歲男孩,有段時間瘋狂迷戀游戲,為了獲得更高階的游戲裝備,甚至趁家中老人不備,悄悄偷拿了2000元。
後來得知真相后,他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人特別驚艷:因為他們認為兒子偷錢買裝備的行為是第一次,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教育時機,于是沒有第一時間發泄情緒打罵孩子,而是讓孩子撿廢品來「還債」。
順勢引導,永遠比強制規勸有用。
在很多父母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誤區:不犯錯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
其實,哪有永遠「正確」的孩子,真正優秀的孩子,是從錯誤中能成長起來,是能做對,而不是不犯錯。
試錯,是孩子的修行;在孩子出錯后怎樣引導,則是父母的修行。